评论 - 蓝枫的后花园
标签为 "评论" 的存档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相爱不能相守的回忆

文/达达先生

九把刀虽然贡献的是自己的私人回忆,但这份回忆与青春的共性有关,而这份共性更是承担起了很多观众的青春记忆。很明显,回忆是人们逃避现实压力、回味过往美好的有效手段,而每个人的青春年华,则成了这份美好的最佳载体。所以电影人喜欢将清纯、浪漫的青春情爱展现在荧幕之上,正如九把刀所做的。

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得女孩》所讲述的故事从高中一直延续到了成人之后,故事以女生沈佳仪为核心,在其身边画了柯景腾等男孩这样一个圈子,用朋友共同喜欢一个女生的目标做一导向,促进了故事的发展。

电影大概用了一半多的篇幅讲述了剧中人物高中阶段的生活,借助于一个“不学无术”的男孩在一个品学兼优女孩的监督下“由坏变好”的过程,这是典型的成长故事,是青春题材电影必备的主题,一个男孩,从青涩到成长再到成熟,这中间的过程本来就很动人,而被九把刀加以电影化了的情节,虽然不是精致到万分,但在某种情怀的作用力下,倒也显得很是美妙。

九把刀用了一些很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来展现柯景腾和沈佳仪之间情谊的升华,比如二人看似无情却饱含暧昧的对视,比如前后桌的位置安排,比如用笔头戳对方,再比如柯景腾挺身而出为沈佳仪解围等等,这些情节都似曾相识,因为它们在我们或者朋友的生活中都真实发生,所以,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得女孩》,可能并不应去特意考究他到底在能够在哪个层面去呼唤出我们的共同回忆,以及它到底在故事、节奏、叙事上有多么突出,当然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够好,但幸运的是,九把刀有一个好故事,而这个好故事的优秀在于它总能在电影的某个时间点剧烈的撞击到你的泪腺。

整体而言,电影的大学部分相比之下太过于谄媚,进展速度太快,明显的在催促故事的行进,相比起前段高中部分的安然自得,就显得过于急躁。而且,电影的关键转折正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但过快的处理则让剧情的变化和前进显得突兀又尴尬,说服力降低。比如柯震东与沈佳仪二人的分手,就显得颇为牵强,这中间没有了舍不得的情愫,反倒是一分为二之后的利索生活,其中的关联是欠缺的。

影片中柯景腾背面全裸出演,用打手枪这个青年必修课去描绘了男青年们在感情之外的生活,但或许是出于电影娱乐性的需要,这样的情节在电影中出现了太多次,高中有,大学有,虽然不可否认这是生活中的某个必须,但在电影中如此多的表现,是值得考量的。尤其在看起来很多与电影叙事关系并不大的时候。

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影片的结尾。当柯景腾和沈佳仪因各种误会而没能在一起,当他们都长大成人开始拥有各自的生活之后,沈佳仪的婚礼又将他们联系起来。这个情节,既是悲伤的,又是欣慰的。悲伤在自己终未能和她共入人生的殿堂,欣慰在那矫情的终于有人替柯景腾好好爱她。一连串的过往画面的快切,终于串联起了九把刀为我们悉心展现的青春之遗憾,沈佳仪的泪眼,柯景腾的嚎啕,终于还是让影片构筑的情感洪水冲破了观众的防线。

很明显,柯景腾还爱沈佳仪,沈佳仪亦爱柯景腾,可生活的吊诡就在此,相爱不能相守的事情太多,这是青春期的遗憾,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普遍存在在如柯景腾般青涩的男孩身上,所以它才显得有如此的力量,也正是因为如沈佳仪般的内敛,所以这些情感也含蓄的更加美好。

九把刀给我们打造了一个美好的结局,柯景腾和沈佳仪在婚礼上接吻了,这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过去的告别……

孤独寂寞:清朝格格们婚后的真实生活

真的格格们,和外国公使夫人的合影

  在时下的一些涉及到清朝格格婚后的私生活的影视作品中,那些年轻貌美、如花似玉的格格们与自己的驸马,也就是额驸,大都是过着卿卿我我、恩恩爱爱、你拥我包、极尽风流的令人艳羡的夫妻生活。但是,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天真烂漫的清朝格格们一旦结了婚,洞房花烛夜之后,便进入孤独寂寞的生活。

清朝皇帝的女儿一般不叫公主,而称格格。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即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 公主”,其他嫔妃所生之女称“和硕公主。但当时的人们大都仍依旧例称她们为格格。在清朝,与皇帝的儿子阿哥相比,格格的地位与阿哥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传统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反映,皇室也不例外。

原来,清朝格格们出生后,一般都由奶妈喂乳 照料,难得与生母见上一面,自出生至婚配,母女见面次数屈指可数。尤其甚者,每当格格出嫁,都由皇帝赐给专门府第,驸马只能住在府第外舍。如果格格不召幸的话,驸马是不能随便进府与公主同床共枕的。

但格格每召幸一次驸马需要花费很大的周折,要花许多银钱贿赂管家婆奶妈,才能如愿以偿。如果格格不贿赂奶妈,即使格格宣召,奶妈必寻找借口多方阻拦,甚至责以耻笑。

作为封建社会的青年女性,格格本来懦弱、羞涩,哪敢为此据理力争,只好听任奶妈的摆布。即使进宫拜见母亲,也就是她们的皇额娘,格格们也羞于启齿。由于长期不能与驸马团聚,不仅生儿育女的机会甚少,而且许多格格因长期思夫成病,以致过早地离开人间。

康熙皇帝第十女和硕纯悫公主,也称十公主,二十二岁时嫁与蒙古博尔济吉持氏喀尔喀台吉策凌。策凌是元太祖成古思汗二十世孙。康熙三十—年,即公元1692年,其祖父丹律携他自居地塔米尔投归清朝。康熙皇帝十分高兴,授其为轻骑都尉留居京师入内廷学习。后与和硕纯悫公主成婚,授和硕额驸。但和硕纯悫公主平时却难得与驸马策凌见上一面,更很少与他同床共枕,以赴巫山云 雨。和硕纯悫公主思夫心切,以致卧床不起,婚后仅四年就撒手人寰,时年二十六岁。

再说乾隆皇帝的十公主,即固伦和孝公主。其母惇妃汪氏因随意殴打宫女被乾隆皇帝革去妃位,降为嫔级,也自然失去了抚养女儿的权力,十公主遂被送到其它的贵妃宫中抚养。乾隆四十五年,即公元1780年五月,乾隆皇帝将仅有五岁的十公主指配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九年后的岁末,十四岁的十公主便下嫁了丰绅殷德。

他们的婚姻无疑是一场政治婚姻。在中国古代,很多政治婚姻都是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是,十公主与丰绅殷德无疑是幸运的一对。虽然他们的结合是一笔政治交易,尤其是在和珅看来,这是巩固乾隆皇帝对自己的宠爱的最有力的条件。而十公主与丰绅殷德两人却异常般配,男的潇洒俊朗,女的美丽大方,在以后的数十年间,两人的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共同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其实,他们二人也多有不谐的时候,丰绅殷德“持重老成,不苟言笑”,而十公主乃金枝玉叶,生性外向,能干练达,两人在相处的时候经常出现公主一人”独领风骚”、而殷德一言不发的场面。

当然,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十公主婚姻生活更不能躲过奶妈的横加干涉的阴影,白天,他们二人卿卿我我,恩爱异常,但是,每到晚上,他们却要各自独守空房,倍感寂寞。如果二人同床共枕一夜,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二人婚后仅有一子,可惜好景不长。不知是什么原因,幼子突然早夭,这使十公主与丰绅殷德伤心欲绝,悲痛不已。此后,十公主就不曾再有生育,而丰绅殷德为了接续香火竟然讨了几房小妾,其父和珅被嘉庆皇帝处决后,丰绅殷德更是“饮醇酒,近女色”,放浪形骸,这无疑使十公主的感情雪上加霜。丰绅殷德死后,嘉庆皇帝对妹妹凄凉的处境无能为力,明清两朝的公主都是不能再嫁的。他只能经常给妹妹送来钱物,从经济上帮助她。

固伦和孝公主出身显赫,与丰绅殷德同年生,逝于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九月初十日,,终年四十九岁。道光帝对姑姑一生的遭遇备感哀伤,亲临她的墓前祭奠。

这份破格的优遇,应该算是十公主一生中最后一次盛大的场面了。虽然和珅倒台,但她还是受尽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皇帝的宠爱。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清朝初年至道光的二百年间,数以百计的格格命运大抵如此,惟有道光的大格格与驸马符珍冲破了奶妈的樊篱,得到了夫妻自由团圆、随意行房的权利。

道光皇帝的这位大格格刚婚配的时候,宣召驸马符珍入宫同居,被奶妈拦住,以致一年多时间大格格不能与驸马相见。大格格只好隐忍不言。

一天,大格格进宫拜见皇阿玛道光皇帝,含着泪水跪在父皇面前说:“父皇究竟将臣女嫁给哪个人了?”道光惊诧地问道:“难道符珍不是你的夫婿吗?”大格格说:“符珍是什么样子,臣女已嫁给他一年了,还从未见过一面。”道光皇帝问道:“为何不能见面?”大格格回答说:“奶妈不让臣女与符珍见面。”道光皇帝气愤地说:“岂有此理?你们夫妻间的事,奶妈怎么能管呢,你可以自己做主嘛!”

大格格得了父皇的这句圣旨如获至宝,回到府中立即将奶妈训斥一顿,遂自己做主随时召见驸马符珍。日后夫妻感情甚笃,先后生子女八人。(本文来源:新华网)

为何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都爱杀功臣?

朱元璋也许是历代开国皇帝中出身最低贱的,而杀戮起功臣来却又是最心狠手辣的。天下方定,他就开始逐步清洗功臣,先杀华云龙、廖永忠。而在这一时期,早就激流勇退的刘伯温也在家乡不明不白地死去。

  中国历史上唯一当和尚出身的皇帝朱元璋

  在汉族开国皇帝中,真正平民出身的只有两位,一是刘邦,一是朱元璋。刘邦,三代贫农出身,小时候连个大号也没有,人称刘季(刘三或刘四)。素小无赖,后来混上了泗水“亭长”。(按现在农村人口规模来看,“亭长”根本到不了乡一级政府,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小村的“治保主任”,或大村的“片书记”。)估计还拿不到国家的俸禄,也就是可以凭借着流氓行经以及政府赋予的“治安”权力从村子里拿个“三提五统”,混个好肚油肚。

朱元璋就更别提了,出身更苦,家里穷的没饭吃,少年时代就跑去当了一阵子和尚,其实就是一个“合法”的乞讨者。可见,刘邦和朱元璋虽然都出身平民,但都属不务正业型,都不是老实巴交的真正农民,都见了点“世面”,也都有点无赖与豪气,非如此又怎能出来捞世界?事实上,李自成和张献忠何尝不是如此?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以后有时间再说吧。

有人会说,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以及三国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不是也属平民出身。其实不然!刘秀是汉朝宗室,而且父亲刘钦也做过县令,刘秀是地道的革命干部家庭出身。刘备呢?虽然他已经穷到“织席贩履”的地步,但他的祖上毕竟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因此刘备也是正牌“革命先烈”的后代。在那个非常重视门第的时代,假冒皇亲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还是冒充当今皇上的叔叔。而且,刘备早年家里也并非一贫如洗,他十五岁时还曾外出游学,与同宗刘德然、公孙瓒拜卢植为师,并与公孙瓒结为好友,可见其家贵族门风仍在。如果没有这些资本与阅历,刘备想在东汉末年政治舞台上出头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现在要说到主题了。在上述开国皇帝中,我发现:出身宗室或贵族的刘秀、刘备、杨坚、李渊、赵匡胤,对待开国元勋都非常礼敬优容;而出身平民的刘邦和朱元璋却大开杀戒,把功臣几乎杀得干干净净。

汉光武帝刘秀,有人说他“堪称中国帝王中的顶峰人物。文才武略相貌人品,都达到了无人企及的程度”,其实这还真不是过誉之词。刘秀最大的特点,就是仁德待人,爱民如子,同时也真心善待功臣。在如何对待开国功臣的问题上,刘秀在历代皇帝中是做得最好。对待开国功臣,生活上给予高标准,政务上给予一定权力,在政治上给予崇高的荣誉。刘秀命人为手下28个功臣绘了画像,悬于凌云阁内,人称“云台二十八将”。这些开国功臣也非常“识大体”,大都善始善终,留下了千古佳话。

蜀汉先主刘备,也是仁德之君,“视兄弟如手足,视妻子如衣服”,对关羽、张飞等属下推心置腹,恩同兄弟。刘备为关羽而杀死义子刘封,更不惜违背国策,发兵东吴进行报复,被火烧连营,身死白帝。刘备与诸葛亮鱼水交融,先是三顾茅庐,临终又托以国事。君待臣以礼,而臣必侍君以忠。关羽为刘备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虽走麦城而不惜一死。诸葛亮则联吴抗魏,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隋、唐开国之主对待元勋,也极其优待。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还效仿光武帝刘秀,也命人在皇宫凌烟阁内高悬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时常瞻仰怀旧!事实上,“凌烟留名”也成为臣下建功立业、君上封侯拜将的同义词。

宋太祖赵匡胤,对待功臣同样也非常优容。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高招,一举化解了五代十国以来将士骄主,擅自废立的传统,使中国结束了几十年来的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他还定下不杀大臣的规制,为大宋达到中国专制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巅峰奠定了基础。

可见,出身宗师贵族的开国皇帝都很优待开国元勋,那么平民出身的刘邦和朱元璋做的怎么样呢?

先说汉高祖刘邦。刘邦几乎杀尽了功臣,而以诛杀头号功臣韩信最具代表性。韩信自领兵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没有他平定北方、夹击项羽,刘邦根本无法取得天下。但天下方定,刘邦就马上拿掉韩信的楚王头衔,贬为淮阴候,闲置长安。吕后又污韩信谋反,而杀之。韩信当年也曾防了刘邦一手,乃向刘邦讨了个“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刘邦也满口答应。韩信的意思是说,只要天在地在,你就不能杀我。结果,吕后把韩信悬掉在一个笼子里——不见地了;双眼蒙上白布——不见天了;再用削尖的竹子活活捅死——不见铁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欲致人死,何患无方?汉朝开国的头号功臣既被如此冤杀,其他人等都不在话下,只是挨日子罢了。

再说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也许是历代开国皇帝中出身最低贱的,而杀戮起功臣来却又是最心狠手辣的。天下方定,他就开始逐步清洗功臣,先杀华云龙、廖永忠。而在这一时期,早就激流勇退的刘伯温也在家乡不明不白地死去。

而朱元璋杀戮功臣的大手笔,是发动胡惟庸和蓝玉冤狱,一共杀了数万人,使帮助他得天下的淮西政治集团被彻底清洗。朱元璋先是以谋逆之罪,诛杀了宰相胡惟庸等一大批功臣宿旧、大小官员15000余人。后又穷追胡党,又杀了唐胜宗等功臣,最后连数一数二的功臣李善长也被灭门。李善长是“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的“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被朱元璋视为“赛萧何”的头号元勋,却在77岁时全家70多口被朱元璋满门抄斩,而赐予李善长全尸,则是朱元璋对这这位头号功臣的最大恩典。

通过胡惟庸一案,朱元璋铲除了开国文臣,随即他把目标对准了武将。那时,徐达、李文忠等已死,领兵大将是冯胜、傅友德、蓝玉三人。蓝玉是朱元璋的得力干将,朱元璋曾经把他比作卫青。然而朱元璋还是对他举起了屠刀,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蓝玉处以磔刑,牵连十三侯、二伯,先后诛杀20000余人,军中为之一空。蓝玉被冤杀后,王弼对傅友德说:帝晚岁峻诛杀,我辈几无噍类矣。结果,谈话被锦衣卫侦知,王弼被赐死。随即朱元璋又把最后两员大将冯胜和傅友德也给杀了。开国第一大将中山王徐达“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一直非常谨慎,病死于洪武十八年。但至今一直有人认为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杀的。徐达患病不能吃蒸物,朱元璋知道后故意赐给徐达吃蒸鹅。徐达知道朱元璋之意,含泪进食,很快疽发身死。

功臣中唯一得以保全性命的仅仅汤和、沐英。汤和虽心直口快,但是个聪明人,既知朱元璋要诛尽功臣,乃自解兵权,谦卑恭顺,终得以安死枕上。而沐英得以世领云南,也是因为朱元璋需要一个懂得领兵打仗之人应付西南军务。

由于滥杀,清代学者赵翼说朱元璋“借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此言非谬也!

问题是,为什么出身平民的开国皇帝更容不得人呢?

周舆曰,不应该从性格上找原因!事实上,在创业之时,刘邦难道不比项羽更吸引人?朱元璋难道不比陈友谅、张士诚更吸引人?为何他们一旦得了天下就翻脸不认人了,就要诛杀功臣!此无他,刘秀、杨坚、李渊、李世民、赵匡胤等都是吃过见过的,对权力反到有一种平常心,愿意与人共享太平。而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都是爆发户,以前没见过太多的世面,从不知道权力会给自己带来如此大的幸福,因此更怕别人染指。同时,他们也更少运用权力的经验,总是神经过敏,一语不合就要举起屠刀!验之于史,难道不是吗?

但我们也看到,即使在专制时代,滥杀功臣的开国皇帝也是少数!正是留名凌烟的壮志豪情激励着一代代忠臣名将为了国家社稷而励精图治、肝脑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