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相爱不能相守的回忆 - 随便发发 - 蓝枫的后花园
首页 > 随便发发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相爱不能相守的回忆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相爱不能相守的回忆

文/达达先生

九把刀虽然贡献的是自己的私人回忆,但这份回忆与青春的共性有关,而这份共性更是承担起了很多观众的青春记忆。很明显,回忆是人们逃避现实压力、回味过往美好的有效手段,而每个人的青春年华,则成了这份美好的最佳载体。所以电影人喜欢将清纯、浪漫的青春情爱展现在荧幕之上,正如九把刀所做的。

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得女孩》所讲述的故事从高中一直延续到了成人之后,故事以女生沈佳仪为核心,在其身边画了柯景腾等男孩这样一个圈子,用朋友共同喜欢一个女生的目标做一导向,促进了故事的发展。

电影大概用了一半多的篇幅讲述了剧中人物高中阶段的生活,借助于一个“不学无术”的男孩在一个品学兼优女孩的监督下“由坏变好”的过程,这是典型的成长故事,是青春题材电影必备的主题,一个男孩,从青涩到成长再到成熟,这中间的过程本来就很动人,而被九把刀加以电影化了的情节,虽然不是精致到万分,但在某种情怀的作用力下,倒也显得很是美妙。

九把刀用了一些很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来展现柯景腾和沈佳仪之间情谊的升华,比如二人看似无情却饱含暧昧的对视,比如前后桌的位置安排,比如用笔头戳对方,再比如柯景腾挺身而出为沈佳仪解围等等,这些情节都似曾相识,因为它们在我们或者朋友的生活中都真实发生,所以,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得女孩》,可能并不应去特意考究他到底在能够在哪个层面去呼唤出我们的共同回忆,以及它到底在故事、节奏、叙事上有多么突出,当然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够好,但幸运的是,九把刀有一个好故事,而这个好故事的优秀在于它总能在电影的某个时间点剧烈的撞击到你的泪腺。

整体而言,电影的大学部分相比之下太过于谄媚,进展速度太快,明显的在催促故事的行进,相比起前段高中部分的安然自得,就显得过于急躁。而且,电影的关键转折正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但过快的处理则让剧情的变化和前进显得突兀又尴尬,说服力降低。比如柯震东与沈佳仪二人的分手,就显得颇为牵强,这中间没有了舍不得的情愫,反倒是一分为二之后的利索生活,其中的关联是欠缺的。

影片中柯景腾背面全裸出演,用打手枪这个青年必修课去描绘了男青年们在感情之外的生活,但或许是出于电影娱乐性的需要,这样的情节在电影中出现了太多次,高中有,大学有,虽然不可否认这是生活中的某个必须,但在电影中如此多的表现,是值得考量的。尤其在看起来很多与电影叙事关系并不大的时候。

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影片的结尾。当柯景腾和沈佳仪因各种误会而没能在一起,当他们都长大成人开始拥有各自的生活之后,沈佳仪的婚礼又将他们联系起来。这个情节,既是悲伤的,又是欣慰的。悲伤在自己终未能和她共入人生的殿堂,欣慰在那矫情的终于有人替柯景腾好好爱她。一连串的过往画面的快切,终于串联起了九把刀为我们悉心展现的青春之遗憾,沈佳仪的泪眼,柯景腾的嚎啕,终于还是让影片构筑的情感洪水冲破了观众的防线。

很明显,柯景腾还爱沈佳仪,沈佳仪亦爱柯景腾,可生活的吊诡就在此,相爱不能相守的事情太多,这是青春期的遗憾,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普遍存在在如柯景腾般青涩的男孩身上,所以它才显得有如此的力量,也正是因为如沈佳仪般的内敛,所以这些情感也含蓄的更加美好。

九把刀给我们打造了一个美好的结局,柯景腾和沈佳仪在婚礼上接吻了,这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过去的告别……

安徽直聘网完善简历宣传广告
  1. 还没有评论
评论提交中, 请稍候...

留言

可以使用的标签: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Trackbacks & Pingbacks ( 0 )
  1. 还没有 trackbacks